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07-17分类:网络黑客浏览:135评论:1
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处理公共危机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非典”、禽流感、南方冰灾、三鹿奶粉等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应对处理能力。因此,提高科学处理公共危机能力,是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苦练内功,防止“本领恐慌”
打铁先要本身硬,艺高才能人胆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才能在公共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
一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言行感召力。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是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的灵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越高,就越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正确立场,在大风大浪面前把握政治方向,在大灾大难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拥护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褪色、不变质。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保持高尚的从政操守,培育良好的人格魅力,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考虑大局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考虑长远利益,以自身的感召力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处理好各类危机。
二是要熟悉政策法律,提高政策执行力。开展任何工作、处理任何事务,都必须在政策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公共危机亦应如此。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提出的目标要求,采取的方法步骤,出台的措施规定,必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适应,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符合。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越搞越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主动研究政策,学习法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素养,使自己能够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既能准确运用政策法规的约束性来规范自己和下属的言行举止,又能利用法律政策的强制性去说服教育、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三是要提高工作本领,提高局势驾驭力。如何有效把握和掌控公共危机的局势,是一种能力考验。对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知识,不断提高对事件的认知水平。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甄别其究竟是普通事件还是危机事件,或者普通事件有没有转化为危机事件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小题大做”,劳师动众;又不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对公共危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过程的基本矛盾进行多角度的理性思考,找准事件发生的根源,预测事件的发展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科学处理,以免因找不到关键点和突破点而造成局面失控。最后在面对危机时,必须遵循内在规律,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表现方式,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将公共危机引入“预定轨道”,达到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未雨绸缪,填补“机制空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对公共危机防范在前、应对在前,才能在处理时心里不慌、阵脚不乱。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超前意识,经常对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极易引发公共危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排查分析,及时建立好应急机制,制定好应急方案,防止因机制“空白”而影响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
一是要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制。领导层次越高,对行政运转的影响力就越大。在制定应急预案或危机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危机的大小程度、影响程度、破坏程度,建立相应层次的应急或处理领导机构。比如某个乡镇发生学生喝水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就不能局限在乡镇,而应由县里领导挂帅去处理,才能有效控制局面,保证处理措施落实到位,最终达到平息事件的目的。
二是要建立全方位的协调机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是科学处理公共危机的主要动力。无论是提前应对危机还是直接处理危机,都必须建立组织严密、运转高校的科学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既要考虑思想认识上的协调,又要考虑工作步调上的协调;既要考虑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协调,又要考虑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还要考虑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协调;既要考虑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协调,又要考虑媒体报道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协调。
三是要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尽可能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保障危机处理机构的高效运转和工作有序开展,是科学处理公共危机的根本保证。在对待公共危机处理的保障问题上,首先要居安思危、常备无患。诸如旱涝、震灾、战争之类的危机,即使暂时没有发生,也要提前做好人员训练、经费预算和物质储备。同时要全力以赴,共度难关。当危机发生时,既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保障,还要提供科技、信息支撑,更要提供舆论支持。
四是要建立严肃处理的问责机制。公共危机一般可分为自然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严惩责任人自不消说。自然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又可能因人的处理不当而导致新的危机。所以一定要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在危机处理中配合不力、敷衍塞责的,行动迟缓、贻误战机的,乃至临阵脱逃、擅离职守的,一定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责任。
三、科学运筹,走出“决断误区”
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既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又要有慎重决断、科学决断的理性。
一是要科学决策,不能“盲断”。科学决策是占领先机的决策、争取主动的决策、先胜于敌的决策、防患未然的决策。在危机处理决策时,不能抱守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更不能在情况不明、底子不清的情况下盲目决断。要主动深入现场,深入群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了解危机发生的根源,了解人员、物质损失情况,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了解危机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等等,然后运用科学思想对危机事件的关键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运用科学知识对危机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正确探究评估,找准处理问题的途径;运用科学手段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办法进行对策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良方”。
二是要民主决策,不能“独断”。领导干部个人的思维视野、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毕竟有限,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实行民主决策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决策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涉及专业问题的还要向专家咨询,做到心中有数;决策中,坚持集体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决策后,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决策意见实施效果,以便及时修正。
三是要依法决策,不能“臆断”。做工作,作决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靠拍脑袋出点子,想当然定措施。更不能在决策过程中掺杂个人感情,考虑个人得失,滥用权力,草率行事。要按照处理公共危机的客观需要,抓住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行依法决策。要坚持将决策中确定的工作思路、制定的工作方案、采取的工作措施与危机处理的实际情况一一对照,与相关的政策法规一一“验证”,看有没有与法律法规、政策纪律、群众利益相悖之处,切实提高决策结论的客观性、合法性。
四、讲究方法,消除“信任危机”
当前许多公共危机之所以难以处理,是因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所采取的行动得不到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有的公众甚至站在政府的对立面进行或明或暗的破坏干扰,从而导致处理起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尽快赢得公众信任和配合,是有效处理公共危机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注重快速性与稳妥性相统一。公共危机往往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事态上的严重性,过程上的破坏性,影响上的广泛性。在处理时必须坚持快速性与稳妥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保持发现问题的嗅觉敏锐性,又要保持处理问题的行动快速性,还要保持解决问题的稳妥性。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时机,时间就是胜利”的意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慰问受害对象,第一时间表达信心和决心,稳定公众情绪,赢得公众理解。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不能说过头话,不能做过火事,尤其不能开“空头支票”,引起公众反感。
二是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处理公共危机如果没有原则上的坚定性,就不能站稳立场,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没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就不能适应事态的发展变化,掌握处理的主动权。因此在处理公共危机时,首先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去开展工作,将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同时在处理策略上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忌思想僵化,行动死板、方法单一。
三是要注重强制性与说服性相统一。坚持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公共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地采取强制手段,又要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以促使其自动履行。强制与说服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强制执行,就无法保证各项正确措施的有效落实;没有说服教育,就不能解决当事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就会得不到当事人的积极配合。要科学运用强制与说服的手段,对那些幕后策划暗中操纵者、散布谣言扰乱民心者、趁火打劫蓄意破坏者等等,要采取坚决斗争的手段进行强制执行,而对那些不明真相者、被人利用者等等,则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手段,充分运用舆论宣传、政策攻心等方式进行分化瓦解、息事宁人。此外,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搞好新闻发布,开展“辟谣”工作,尽可能消除因社会流言引起的公众误会。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是以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军事的相互渗透、各类人员流动的密集频繁、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社会转型期各种关系的交叠碰撞为标志的。这就使得蕴藉于社会深层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随时会以各种可能的形式爆发出来,就像一泓平静的湖水,由于水下各种矛盾的增加和运动形式的变化,使得人们无法断定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激荡起什么样的波澜!放眼当今世界,真可谓天灾人祸不断,大到严重的国际争端与危机、地区军事冲突、社会动乱、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破坏,小到具体的人质危机、重大恶性案件、名人事变,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恶性的生产和交通事故、迅速传播的公共卫生事件等等,均具有不可预料性、严重危害性,以及变化无常的难以防范性,常常使得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穷于应付、疲于招架。而社会需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这就需要各级、各领域、各行业的领导者必须时刻绷紧稳定的神经,谨防各类突发事件搅扰和破坏当今社会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所以,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领导者必备的通用能力之一。
作为各级领导者或国家公务员,在主抓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和特别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任何突发事件都是不可小觑的,其责任之重大,危害之深远,影响之广泛,实为当责领导者个人无法承受之重!就危害所波及的范围而言,突发事件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区域性的,有的不过仅仅危害到了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作为当时当任当事当场的领导者,所面临的考验却是非常严峻和急迫的。应对和处理得好,评功受奖,加官晋级,四海之内赞誉有加;应对和处理不善,小则受到指责和訾议,大则问责降职,免官受处,甚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学会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不但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单位,而且也有益于领导者本身。
我给你找来一份河南省秘书协会的《领导者在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职责》(作者:王敬 朱兰珍),希望对你有用。
领导者在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职责
王敬 朱兰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在体制转轨的社会主义初极阶段,各级政府及其领导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丛人畜共有的各种疾病到种类繁多的自然灾害,从不断发生的矿难、爆炸到劫持人质、车毁人亡,从群体性的上访、械斗到局部性的社会骚乱——一次次突发事件抓住全国人民的眼球,一次次突发事件揪住各级领导心,人们发出一声声惊呼:“这个世界怎么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的“生理需要”。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安全需要。“安全”不仅是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也是小康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不仅是广大人民的根本需要,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面临的迫切任务。各级政府和领导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尽快消除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又称危机事件、重大事故,是指突如其来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其特点是:
(1)意外性。突发事件往往超乎事务正常的运行状态和规律,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事前人们不能获得全面信息,不能做出积极有效的具体防范措施。
(2)危害性。突发事件是重大的危机事件,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3)灾害性。突发事件是属于天灾人祸,一旦爆发给组织和当事人所造成的打击是灾难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4)威胁性。突发事件对过去的稳定状态构成了一定威胁,即可能威胁到群众的利益,也可能威胁到社会的正常程序。
(5)紧迫性。突发事件是在瞬间爆发,情况紧急,信息有限,急需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在短时间内作出理智的抉择。
一、领导者在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职责
在突发事件中,各级政府理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体,各级领导干部则是这个主体的核心。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定性、决策、授权、组织、治理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处理的成效和社会的稳定。领导者在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职责:
(1)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相关人员沉着冷静分析问题,迅速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理智果断指挥抢险,才能使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员有主心骨,群众情绪不发生意外波动。如果组织的领导者姗姗来迟,一是贻误抢险战机,二是容易引发群众不满。
(2)从容应对,科学决策。领导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审时度势,纵容应对,力争在有限的信息中,最短时间内做出理性判断,科学的决策,并随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对策,采取最佳应急措施,防止事故的扩散和蔓延。
(3)明确职责,协调配合。领导者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及时充分授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才能迅速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协调统领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各部门共同行动,避免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扯皮。
(4)畅通渠道,披露真情。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者应及时与媒体取得联系,向公众披露真情。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采取“捂盖子”,“封锁消息”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只会让小道消息满天飞。与其让小道消息战领传播渠道,不如以积极透明的姿态面对社会,面对公众,反而会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5)以人为本,做和善后。领导者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者、受害者,要从人道出发,诚恳地表示歉意和慰问,耐心倾听受害者的意见,虚心接受受害者的批评。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爱民生,主动提出合理赔偿方案,尽可能满足受害者的正当要求,减少抱怨,抚平伤痕。
(6)总结教训,防患未然。突发事件处理后,领导者要痛定思痛,向上级有关部门做出书面检查,深刻反思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查找事故隐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整改措施,制定应急计划,进行必要的抢险演练,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将突发事件的预警作为政府发领导者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切实抓紧抓好。
总之,突发事件是现代社会的常态,作为领导干部平时要经常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才能临阵不乱,指挥若定,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应急管理是一门科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担负着组织、指挥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只有掌握相应的应急管理知识,才能有效履行职责,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领导干部而言,应当着重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敏锐的鉴别能力。突发事件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要仔细观察参与者的心态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
二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关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领导干部统观全局,周密思考。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一味地就事论事,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胸怀全局,排除私心杂念,勇于承担责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责任心,用对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处置突发事件。
三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快速应变能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快字当头,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打造快速反应能力,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绝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
四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组织指挥关系着整个战役的协调动作和效能的显现。领导干部要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把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高效有序运作,妥善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五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深刻反思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尤其要学会认真剖析导致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的方法,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不足。要亡羊补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补救工作。要能够以此为鉴,举一反三,认真反思其他地方、其他方面是否也存在同类问题。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7 19:27:43 回复
积极因素,是科学处理公共危机的主要动力。无论是提前应对危机还是直接处理危机,都必须建立组织严密、运转高校的科学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既要考虑思想认识上的协调,又要考虑工作步调上的协调;既要考虑上级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