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07-16分类:黑客教程浏览:120评论:4
文化遗产---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都江堰:
都江堰[1]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2]。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2℃左右。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金沙
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在玉垒仙都的牌坊下告别晨练的人群,穿过一条卖工艺品的小巷,经过一座伊斯兰教堂,一座高大的古典廊桥横跨激流之上。鞭炮阵阵、人声鼎沸,廊桥前面的广场上,如潮水般的人流绵延数百米。 这个不期而遇的场面吸引了我,原来是都江堰震后第一个修复完成的主景点——南桥正式开放迎客。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这一重大喜事。南桥重建竣工成为都江堰市灾后旅游业加快恢复的重要标志。 从都江堰宝瓶口奔流而下的江水,从南桥下汹涌而过灌溉成都平原;地震后变成浊黄色的岷江水早已恢复清澈,依然带着岷山冰雪的翠色,寒气逼人。就是在这南桥边的夜啤酒长廊,去年我和同事把酒共饮,品尝巴蜀美食。地震后它一度停业,现在又开张了。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成都以及省外赶来的上千名游客,涌上这座修旧如旧、历经百年的“天府源头第一桥”,参加首次南桥“踩桥会”,为自己和家人祈福。我也特地在桥上走了三圈。按照川西民间闹春踩桥的习俗,男女老少们在桥上走三个来回,就算一年里的三灾八难全免了。 祈福求平安――有多少人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这驯服岷江洪水,修建起福荫万代的水利工程的都江堰,来到这倡导道法自然的青城山。 1988 年,为了使旅游业的名声更加响亮,灌县撤县设市,改称都江堰。旅游立市的都江堰,既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距离成都不过半小时车程,除了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外,还拥有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都江堰全市接待游客82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3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3%,旅游行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20万余人。 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市。水好、山好、人好,无旱无涝,夏无酷暑,冬无严冬。却从没想到,这样一座世外桃园,却坐落在龙门山断裂带之上。 5.12”特大地震导致都江堰三千多人遇难,城区八成以上房屋受损,旅游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古建筑、文物、旅游基础设施严重受损。2008年都江堰旅游业共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只有2007年的55%。 游客的减少使丁师傅的出租车生意难做了。他从1994年起就在都江堰开出租车,现在觉得有些外地游客还不很了解这边的情况:“很多过来的外省人问我,你们都江堰怎么看不出像地震灾区啊?现在确实已经看不出多少地震的迹象了。以前有些游客担心安全问题,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哪个时候到我们这里都值得,因为不管看修好的还是正在维修的,都是一种见证,一种支援,一种参与。” 对于旅游者来说,最关心的无疑是世界遗产。都江堰的信心来自于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还在:《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灾后评估报告》认为,此次四川大地震尚未对都江堰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造成破坏,重要的水利工程本体及相关附属设施未遭到大损失,尚未构成对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无坝引水”杰出技术成就的影响。 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开放,因此成为了都江堰、甚至是四川旅游恢复的标志。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芶子平认为,优先发展旅游业可以比较快地推动灾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作为都江堰旅游城市的主力军,历史选择了要承担全市灾后崛起复苏的标杆。 其实我们应该有更自由的旅行。大地震一周年,四川旅行的方式正在改变,游客应该有机会进行更多体验和参与的经历,旅游的个性化和自由度将要更高。这是地震带来的变化:成都到都江堰很快就有快速列车,预计一年后,来自重庆、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的列车也将直达都江堰。都江堰、青城山、西岭雪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在年内用熊猫金卡可免门票。大型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有望在年底前和观众见面。青城山将规划新的常规性道教文化体验方式,都江堰夜啤酒、虹口漂流、青城山农家乐等体验活动,将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与休闲”体验旅行,留住更多自由旅行者。 以都江堰景区为核心,老城区将成为都江堰市未来的旅游商贸中心。老城区的中心功能,是旅游、休闲、娱乐、购物。新城区则作为行政与生活区,有别于老城。一个类似丽江、大理的都江堰,将会以新的面目重现于世。 玉垒浮云变古今。大地震一周年,一座旅游城市正在经历涅磐与重生。
握爪啊...这次进都江堰景区的时候,导游也说了让把门票卡带好了,说是如果走丢了,可以根据定位找到...我就去...那么多张门票,指不定有个几张就扔野外那个山沟里了,这不成狼来了么-_-!还是那种野外救援的柱子有点用,那柱子有全名的,交通及景区紧急求救及救援定位系统,国内好像做的不错的厂家是汉达尔。内柱子带可视屏幕的,也有定位信息,景区按密度和需要定位的点都放上就够了。迷路了按钮和保安大哥聊天,坐等救援啊!嘿嘿。
首先是告诉你四川在中国的西南,成都市在四川的中心位置。这样就好定位一些!
峨眉山和乐山是一个市管辖,在成都南面近200公里,有高速路。都江堰在成都西边,40公里左右,有快速路。九寨沟在成都往北走,靠近甘肃交界的地方的南坪县,和另外一个著名景点——黄龙(松潘县),比较近。大概离成都有500公里左右,没有全线的高速路,只有部分。车程约9-10小时。
肯定在啊,看哈下面这个嘛,挺详细的。
聚源为先
都江堰重建的任务有多重?请看这样一组数据:全市830万平方米房屋倒塌或损毁,609万平方米房屋需要加固,城区房屋受灾户约8万户、24.5万人,中心城区约20万人需要安置。
都江堰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屈军说,该市灾前镇域总人口将近30万,本身就拥挤。受灾之后,因为要接纳山区受灾群众,势必导致城市区域快速向外蔓延,弄得不好会无序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了重建的初步基本思路是:重心东移,启动聚源新区,完善西区北区,重塑旧城。”
目前,聚源镇集镇仅有6000人口,集镇范围仅0.5平方公里。规划中的聚源新区将达到16.48平方公里,近期人口12万,远期人口18万。这个新区,将承担起“吸引外来人口(包括安置),吸引成都外溢人口,承担都江堰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发展重建型产业、医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使命。与此相对应,近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现状人口13万,近期将疏解至8.6万,远期更少至6万;26.47平方公里的旧城区,现状人口10万,近期人口11万,远期人口17万。
通过疏解人口,老旧城区可以增加避难与疏散空间,提高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从而使整个城市通透起来。”《规划》指出,通过新建一个具有城市副中心功能的新区,可以极大提升都江堰的自我抗灾能力。聚源新区地处成都和都江堰之间,从城乡统筹的需要以及成都产业的转移考虑,无疑也是最合适的。
屈军说,都江堰重建,聚源新区为先。只有把新区建好,才能加快老城区的重建恢复速度。但是当下,中心城区城镇居民原址重建意愿极其强烈,93%居民认为搬迁会造成生活与就业不便,故不愿搬迁。接下来,政府的引导工作显然非常之重。
显山露水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都江堰就是这样一座古城。“因水设堰,因堰兴城”,岷江水由此发散成扇状缓缓流入成都平原,造就了都江堰的“满城水色半城山”。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俭说,这次灾后重建的规划中,如何通过合理布局,彰显城市特征,对都江堰来说是个重要课题。“我们的先人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在都江堰城区中又被分成了4条河,最北面的那条水流最缓、最南面的最湍急。所以这次灾后重建规划,将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山水风貌。”
具体而言,就是强化“一心四轴、轴向发展、指状延伸”的城市空间格局,将沿四条河渠两侧的重建街坊作为重点的城市空间和景观控制带,并对两侧可恢复使用的建筑进行重点整治,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城市的整体空间景观控制。同时,这四条开放空间通道也将成为重要的防灾通道和旅游景观通道。
《规划》提出了系统的绿地布局,即三山(赵公山、灵岩山、青城山)、一轴(岷江滨水湿地公园)、一带(川西田园风光带)、两核(古堰景区及聚源新城地带靠近岷江部分将形成两个绿化景观核心)、四水(城内四条河渠)、绿网(指状生态呼吸廊道加环状绿带的城市生命绿网)。
《规划》还将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来强化都江堰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特征。其中,古城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相邻的局部建筑协调区控制在6至14米的高度。滨河地区的建筑高度也将控制在6米至14米之间。
全球借脑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这套重建规划,将向全球借脑。
世界最环保的生态城市,没有红绿灯的城市,不需要空调的城市;城市防灾公园、河渠避难通道、深度体验型养生产业、“心灵小镇”、中草药产业、创意产业、永远不堵车的无障碍道路系统……日前,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法国、瑞士等10家设计规划机构以及联合体于本月12日正式提交了都江堰概念规划方案报告。10家单位依据各自的特长和经验,分别从城市功能、重建定位、产业规划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设计构想。
在这次研讨会上,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为专家组组长,台湾大学知名教授夏铸九、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凌嘉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等11位国内外规划界的著名学者相聚一堂,对10家机构提交的都江堰市重建概念规划进行了现场评审论证。“虽然每套方案都有各自的精彩纷呈,但大家都没有抛弃都江堰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样一个前提。”专家组组长刘太格如是说。
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最终的重建规划,将是一个融众家之长的综合性的方案。张樵说,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具体实施方案预计将在8月底以前正式出台。
标签:都江堰定位报告
已有4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6 21:26:25 回复
大哥聊天,坐等救援啊!嘿嘿。四川 峨眉山 都江堰 乐山大佛 九寨沟 都位于四川哪个地点,请高人详细写一下具体地点首先是告诉你四川在中国的西南,成都市在四川的中心位置。这样就好定位一些!峨眉山和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6 13:51:58 回复
目录:1、都江堰被定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2、急求关于成都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如都江堰,金沙遗址等)的调查报告,1000字左右,2篇。谢谢。3、都江堰的主要内容4、都江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6 12:33:52 回复
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6 18:58:05 回复
会以新的面目重现于世。 玉垒浮云变古今。大地震一周年,一座旅游城市正在经历涅磐与重生。都江堰景区的数字门票你们见过么?据说走丢了可以根据定位找到,听起来很神奇..不过怎么觉得不靠谱呢?握爪啊...这次进都江堰景区的时候,导游也说了让把门票卡带好了,说是如果走丢了